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校长: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

NSI 新学说 2021-12-23

文 | Mavis/Joan/Sophie

编辑 | Joan





在中国教育不断国际化的进程中,大批外籍教师和外方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给国际化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办学思路和管理理念。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也深深塑造着一所学校独特的学术和人文环境。


在2020年第十二期《越谈》中,新学说CEO吴越对谈深圳厚德书院院长何道明和北京致知学校联合创校校长马杰瑞,从来华契机、从业经历、行业洞见三大角度,解读两位外籍校长眼中的中国国际化教育。





扫描上图二维码可回看本期《越谈》精彩内容


进入中国的契机是什么?



问题1:请简单介绍下自己的学习及职业经历, 是什么契机让您投身到中国国际教育行业的?


我在中国生活快24年了,我的工作经历其实一直在体制内,最早是在公立学校工作,大部分工作主要面向的是中考、高考。我先后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中学、香港高弘立书院工作多年。2012年回到北大附中创办道尔顿学院,四年前来到了深圳创办了厚德书院。


投身中国国际教育行业其实和我大学的经历和之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我在大学时学习了中文,毕业后我申请到了一个研究基金,来到北大附中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原本只打算在这里研究两年然后回国,但因为当时我带了两个高中班的英语,教学成绩不错,学校就说服我继续呆了一年。到第四年我开始做中国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且开始在北京的其他学校做客座讲师,就一直生活在了中国。


2005年时我在深圳中学工作的时候开始做国际教育。当时突然有很多孩子想出国,所以我也开始思考,怎样帮助这部分想出国的学生。


我最早在1982年来中国留学。后来2003年作为终身学习者回到中国,从事国际教育方面的工作,我非常重视心理社交方面的教育


一开始我主要教育项目的管理以及心理、管理方面的培训。曾在联想、投资公司等当咨询顾问,也曾任北大附中天津分校校长,北大附属学校校长,目前是中科致知教育集团旗下北京致知学校的创校校长之一。


我19岁的生日是在去中国台湾留学的飞机上度过的。在中国我发现只要拥有正能量,就能很好地和中国人沟通、交流以及合作,心灵上觉得很温暖。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育也不断发展,我想在中国实现自己帮助孩子社交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问题2:作为外籍校长,您需要负责学校的哪些事务?


我在公立学校时,基本上就是负责学校分配给我的工作。当时我也参加学校的管理,负责课程改革,老师培训和学生处的一些事务。后来也加上国际教育和外教管理。


我创办了深圳厚德书院后,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变得更广。一方面要负责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一些行政任务,保证所有办学内容都是正规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校的设计、教师的聘请、学校的管理、如何保证学生顺利升学等各种问题。


作为外籍校长,我在北京致知学校的各项工作方面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致知学校的筹备阶段,一开始我的工作更多地是支持外方教师或者员工的招聘。后来,我们的团队集思广益负责全部的人员招聘。


我的责任可以说是作为中西融合的一座桥梁,从师资、课程方面都有聚焦,帮助团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此外,我们学校提倡的“社交情感学习”也是我聚焦和提供支持的方面。


如何看待中外教育?



问题3:在国际学校工作,您发现了中外教育的哪些不同?请举例说明。


我在中国工作20多年了,发现中外教育的差异其实变得越来越少。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首先觉得不太一样的是中国班级规模和上课市场,一个班有50多位学生,上课时长才40分钟;


另外一点就是全国课程都是同步的,老师集体备课,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太个性化的东西。对于当时来说,定制化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我发现在1998年学习教育心理学专业的人不到200人。


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变得愈加多元化。老师开始在教学方法、课程上进行一些改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会更多考虑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理健康。中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少。


刚才何校长说了不同的地方,那我就谈谈自己在中国16年发现中外教育的相同点。


在北京致知学校,我很荣幸能够和中国很多公立、私立学校的校长合作。初始我就和一位公立学校出身的校长非常有共鸣,我发现孔孟之道和国际教育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有趋同性的。虽然我们的出身不同,但我在接触中国教育理念和课程精髓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999年8月,中国第八次全面教育改革启动。从2008年左右教育改革速度很快,中西方教育共同的语言和教育价值观更加丰富。



问题4:国际学校如何真正做到中外融合?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我认为这与学校的定位有关,每个学校对融合的理解不同。我认为学校首先要决定定位,然后再找中外融合的切入口。


像我的学校,既要满足国家课程的标准,又要让学生做好出国准备,所以我们最大的工作是确定融合的灵活性在哪。


首先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要按照学生需求融合。对于准备中高考的学生,学校除了需要帮助他们“刷题”以外,可以给学生做好课外的一些个性化辅导;而对于准备出国的学生,那么同样的课程就可以做一些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以小组研讨,研究为主和体验式学习为主。


另外在教师招聘方面,要保证教师认可学校的理念。比如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学校的招聘不是按照办学理念进行的,导致学校老师的流动特别大。找到合适的老师,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


所以,融合也是一种理念,开始做的时候其实是很累的,因为每门课都需要研究,需要关注到学生、教师、学校的环境。我认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中英、中美的融合,而是要考虑国外好的教育方法与你的学校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很累,但是做好了有很大的帮助。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双轨”模式的看法。“双轨”意味着学生可以参加中高考也可以去国外留学,即没有放弃国内渠道,也兼并了国外升学渠道。


中国教育趋势是逐步的全球化。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要认识到“双轨“是有道理的,不应该忽略它的本质,但未来“双轨”也会逐步趋近“单轨”,即根据最终的目标去融合。IB也是非常好的教育课程,学校无论采用何种理念都要学校和家长的理念达成一致,家校沟通非常重要。


关于“双轨”模式我也想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因为厚德书院就是“双轨制”的学校。


我认为就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出国,有的学生本科就出国是不适合的,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还在发展,可能这些学生更适合中、高考,适合在中国上完本科以后再出去留学。“双轨制”其实可以给这些学生留一条退路。


好的教育不应该限制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我来说,“双轨学校”是比较负责任的学校。



问题5:作为国际教育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您观察到了行业的哪些变化?


第一是出国人数上的变化。在我刚来中国工作的时候,出国学生以研究生为主,本科阶段出国是很少的。所以国际教育在当时是很少有人在谈的。


到了2005年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出国念本科,人数达到很多重点高中的20%。但其中我也发现存在一部分问题,太多学校不考虑教育国际化对教育的本身的意义,把出国留学、国家化成为了一个市场;


第二是学校的多元化。现在有很多的国际教育学校,包括公立学校的国际部,民办双轨学校等。家长有更多选择,更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第三是尊重不同孩子的不同发展方向。现在孩子的发展是更多元的,而不是限制在一个个小格子里。


我从2003年到现在一直在中国,在不同场合下和不同的家长有过交流,我发现,很多中国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曾经和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合作,通过交流和研究发现中国家长的焦虑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我提议学校要重视“社交情感学习”,帮助家长缓解他们的焦虑。我希望我们致知学校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力,让孩子更健康、更平衡的发展。


如何跟投资人和员工沟通?



问题6:作为外籍校长,在和中方员工的沟通中 是否发生过矛盾?是如何解决的?请举例说明。


我认为作为校长不要怕矛盾。为了不发生大矛盾,要解决很多小矛盾是正常的。所以我告诉自己要耐心和包容,要去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整个团队的相处会更加和谐。



问题7:作为书院院长,何校长如何协调与投资人的沟通?


我认为在与投资人的合作中首先要搞清楚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投资人的办学目标,比如是需要回报社会还是希望从市场盈利;


第二,学校的市场定位,学校是双轨并行,还是以中高考为主,或以出国为主等等。这会决定你的招生市场;


第三,学校是盈利还是非盈利,因为这关系到学校学费,教师的一些待遇的问题和学校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以上这三点这些会影响到教师的招聘,招生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不能沟通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那么就会变成矛盾。解决好的话,每年只要做好成本预算学校就会自然的运作。


精彩互动问答



Q1:外籍校长对中国老师的要求和期待是什么?


我对中外教师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即教好学生,不断学习,帮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对教育有乐观、理想、发展的积极态度,并把这种态度传递出去。



Q2:在您的学校中,中国老师和外教的差别?


关于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的差异和态度,一般来说中国人,无论是教师还是领导,与外方教师相比会更加含蓄一些。


但我认为学校和管理团队都是管理一个社区,我会积极鼓励大家多沟通,多分享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



Q3:对于家长的焦虑,校长如何解决?用讲座、团队活动还是家庭治疗?


我们很关注家长的焦虑情绪。为此,我们会开展很多培训、讲座,帮助家长了解什么是“正面养育”,让家长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和自己、和学校老师和学生积极沟通。


有时候家长焦虑的源头可以通过沟通找到,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学会“放下该放下的”,避免没有处理好的担忧累积变成焦虑。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校长曾经说过,民办教育的成败都在家长的犹豫之间。所以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


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家长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做好沟通工作。然后每月要开家长学校的讲座和培训。作为学校,我们不仅要改变学生的文化,也要改变家长的文化。


学校要让自己的沟通方式变得多元化,鼓励家长和学校保持沟通,让家长知道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越谈》精彩互动和反馈



下期精彩预告


3月27日(周五)15点,2020年第十三期《越谈:大湾区国际教育市场新趋势与新机遇》将准时开播,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


报名咨询请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添加灿灿微信:13810482906。


_

相关阅读


_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重构新现代课程》
《中国国际学校指南》《国际课程在中国》《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建校管理



新学说咨询----让办学更简单!

人才发展



新学说国际学校校长研修班新学说国际学校运营管理培训

行业活动



三点一校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



座机:010-52468286媒体推文及行业活动联系:灿灿  13810482906行业咨询与商务合作联系:小新  1501092773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